武汉推“互联网+居家养老”工程,搭建“三助一护”养老服务网络

楚天都市报记者李庆王荣海向清顺周治涛陆缘张理晶通讯员戴良军陶惠君刘三爱阮金环张诚刘培朱素芳
去年,《武汉市推进“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实施方案》出台,到2020年,武汉市中心城区逐步形成以“三助一护”(助餐、助洁、助医、远程照护)为主的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管、全天候响应的养老服务网络。各中心城区新设置82个社区嵌入式或中心辐射式服务网点,“三助一护”服务能有效应答的街道达100%,实现在半径一公里以内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目前,武汉已形成社区嵌入、中心辐射、统分结合三位一体的“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主要围绕三助一护开展服务。昨日,记者走进多个中心城区,深入社区开展实地探访。

硚口古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中心内,护理人员照顾老人就餐
全省民政会议部署未来工作重点
支持养老机构规模化连锁化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陈倩通讯员李俊芳)昨日,湖北省第十六次全省民政会议召开。会议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的民政工作,指出要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第一,聚焦脱贫攻坚,将四类人群纳入兜底保障任务;第二,聚焦特殊群体,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覆盖四类人群;第三,聚焦基本社会服务,支持养老机构规模化连锁化发展;第四,聚焦基层治理,发挥居民公约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第五,聚焦具体措施,优化“一网通办”系统,提升便捷化水平。
其中,在聚焦基本社会服务方面,会议要求:积极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智能化、便捷化,全面推行免费颁证服务和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推动“互联网+居家养老”,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设施改造,加快新建小区养老设施规划配建; 实施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支持养老机构规模化、连锁化发展; 实施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农村互助养老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独居、空巢、留守老年人定期巡访等关爱服务制度; 建立健全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整体提升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能力。

江汉区王家墩社区内,老人在医务室检查身体
武汉建成54个“三助一护”网点50万老人享服务
“互联网+居家养老”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将社区为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嫁接、植入到居家养老服务之中。这样,老年人在家中即可享受到专业照料、看护支持等服务。广义上,居家养老不仅是指住家里养老,也包括在家庭附近的社区养老。
根据测算,如今一名中轻度失能老人入住养老院,月均费用在3000元至5000元,而“家庭养老院”的服务每月仅需1500元至2000元。
武汉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底,武汉获批中央财政支持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借助“互联网+”,武汉打通居家养老“最后一公里”,利用传感设备、定位终端、电子地图、可视呼叫、APP等,着力打造“虚实互通、家院互融”的家庭养老院,将养老机构的专业养老服务配送给老人,并进一步实现精确化、标准化、低价化。
截至目前,武汉已建成8个区级统分结合平台、54个服务网点,签约各类线下服务商1800个,为3.3万名政府补贴老人、近50万名社会老人提供更加精准的居家养老服务。
楚天都市报记者王荣海
武昌
低龄老人在社区做志愿者 “储蓄”的时间可兑换服务
昨日中午,武昌江零社区老年食堂内,60岁的吴婆婆正帮几位老人打菜盛饭。老人们渐渐离去,工作人员在手机上操作确认,吴婆婆当天提供志愿服务1小时。

汉阳一社区内,老年居民享受助餐服务
最近一段时间,吴婆婆几乎天天都在老年食堂做志愿服务。这是江零社区推行“时间银行”行动服务项目——社区鼓励低龄老年人参加志愿服务,为需要帮助的其他老人提供服务,将服务时间“储蓄”并记录下来。而在自己需要得到帮助时,即可“取出”储蓄的时间,获得其他志愿者提供的帮助。
“我们鼓励身体条件允许的低龄老年人,在食堂帮助洗菜、择菜、值守等,换取一定分值。”江零社区群干介绍,“时间银行”2017年成立以来受到热捧,如今已有80多位居民储存时间近万小时,已有5000余小时被“取出”。居民可以随时查询自己时间银行的“余额”。
专家认为,随着空巢老人、独居老人越来越多,时间银行是对新型养老模式的有益探索。
据介绍,武昌区正在探索建立“养老志愿服务时间储备银行”运作机制,鼓励社会人员通过“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注册成为志愿服务者,服务时间可以通过“时间银行”进行预存。
硚口
中风婆婆住进养老服务中心
智能床垫监测身体各项指标
“不出门就可享受到日常用餐、医疗保健、生活照料服务,以前想都不敢想。”昨日,硚口区古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张木生婆婆开心地说。
72岁的张婆婆居住的是无电梯楼房,因中风后腿脚不便,长年“宅”在家中。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年纪大了,也无法照顾到她。一个月前,她入住古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里也是硚口区今年建成的首个中心辐射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点,她的生活立马变了样。

武昌江零社区居民在老年食堂帮厨,志愿服务的时间可以“储蓄”
中心设置有康复护理区、生活服务区、日间照料区、智能服务管理区、服务资源整合场所,室内环境宽敞明亮。为了随时监测张婆婆的身体状况,护理人员为她添置了智能床垫,对血压、脉搏、体温、体重等多项指标进行监测,便于随时请医生诊治。
“我好多年没出门了。而现在,身体不舒服有护理人员照顾,还有送餐服务。”张婆婆感到很温馨。
硚口借助“互联网+”,建成全区养老服务信息综合总平台、社区养老服务受理分台,24小时全方位接收服务对象的日常用餐、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等服务需求。至2020年,将设立43个社区嵌入式或中心辐射式服务网点。
汉阳
养老院和老人家中装探头
实时了解需求并解决困难
昨日上午,汉阳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电子屏上逐一调取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养老院、独居老人家中的监控视频查看。二桥街桥西社区养老院里,几位老人正边唱歌边拍手。“全区养老院都在大门口、走道、食堂等处装了摄像头,活动室的摄像头还可实时对讲。”汉阳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汉阳已建成81家社区老年人服务机构,全部安装了监控设备。此外,汉阳区试点为20名独居老人家中安装视频监控,远程了解老人身体、生活状况和实时需求,解决其生活困难。
昨日下午,家住琴断口街七里一村社区的一名特困老人,因急需保洁服务,他拨打了平台电话。汉阳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迅速下单、派单,专业工作人员及时上门服务。
目前,汉阳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形成了10万余名老年人和智能分析库,精准开展“互联网+居家养老”,平均每天为老人提供200余人次服务。
江岸
老人在家用手机简单操作
联系社区养老中心获服务
空巢、独居老人在家遇到困难,只需向家门口的摄像头挥挥手,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上门解决。昨日,记者在江岸区东方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看到,一面约30平方米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社区二十多户老人的情况。
不仅如此,通过这个屏幕,老人还可直接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进行视频连通,开展医疗问诊。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里,失能照护室、助浴室、心理咨询室等线下功能室一应俱全,老人可在手机客户端简单操作,通过提前预约便可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前不久,家住汇龙花园的王婆婆因久病不愈,心理出现问题,家中子女便通过手机预约心理咨询。社区邀请心理咨询师对老人进行服务,慢慢地老人恢复了正常。
为了让老人们快速学会手机预约服务,工作人员在社区开班手把手教学。如今,多数老人有问题会直接打电话到呼叫应答中心,有时候散步来中心口头预约服务。
江岸区深入推进高品质建设老年宜居社区、社区老年健康服务站建设,着力打造“互联网+居家养老”示范区,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江汉
老人享受私人管家式服务
还能用手机预约娱乐活动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江汉区王家墩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看到老人们正在VR科技体验室、练歌房、健身房、书画社等活动空间里,参加各种文体娱乐项目; 还有老人在医务室里检查身体,享受按摩椅的舒适。整个环境就像个大型私人会所,不同的是这里一切都是免费的。
在养老中心门口,有台服务预约机。工作人员介绍,社区为老人们都办了“OK 卡”,老人凭卡在机子上随时预约想要参加的活动,包括订餐服务,甚至可以预约一个月以后的活动。“我喜欢唱京剧,每周我都会提前预约练歌房。”79岁的杨爹爹说。
除了预约机,老人们也可以在自己的手机上预约活动。而年岁已高,不会使用手机APP的老人,可以打电话让社区工作人员帮忙预约。
王家墩社区书记罗艳红介绍,目前,该社区已有60%以上的老人办理了“OK卡”。除了提供正常的娱乐活动外,社区还与卫生院、家政公司、理发店等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合同,提供免费上门就诊、免费上门理发、家政公司半价服务等,老人们只需拨通电话就可以享受。
洪山
家庭医生进社区为老人看病
病情资料每月传送到大医院
“你给我看看,我这骨折恢复得怎么样了?”昨日,洪山区关山街逸景华庭社区60岁的汪爹爹,和来家里走访的家庭医生聊着自己的病情。
汪爹爹5月意外摔倒,住院20天后回家康复,但他一直很忐忑。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工作站的“家庭医生”定期都来复查,这让他终于放心了。汪爹爹告诉记者,家庭医生定期受邀前来,调整他的康复锻炼方案; 每月他在社区拍的X光片,都通过网络传送给医院审阅。
今年5月,逸景华庭社区与三医院光谷院区签订“绿色通道协议”,社区老人就医时,可免除挂号费并进入快速就医通道,享有床位、门诊急诊的优先权。同时,医院定期选派优秀医务人员到社区,进行健康知识和家庭护理讲座。医院还搭建了一个家庭医生网络平台,家庭医生能及时在平台上找到合适的专家会诊、咨询、转诊,得到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关山街相关负责人介绍,家庭医生拥有多药方、快就诊、好服务、省诊费等多项优势,极大提高了社区医疗水平、方便老年就诊人口。逸景华庭社区打造“互联网+”服务体系,受到居民的欢迎。 

相关产品

评论